"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

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

“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以后该怎么做,能够怎么做,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个说法,做到心里有数

近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以及其他变异的种种炒作,几乎成了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相伴而生的“特别风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这种往往包装着“人权”“民主”等标签的炒作,正有一种变本加厉的趋势。

西方为什么如此“关照”中国?其实,在种种表象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发展模式影响日盛的担忧。中国这种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思路的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重视,西方的所谓“担心”也就随着“中国威胁论”等说法甚嚣尘上了。

担心被“中国模式”取代

多年来,西方一直认为中国的巨变是“威胁”。在这种思路支配下,他们早期对中国采用各种围堵政策,遏制中国崛起。但显然,这些政策并没有奏效。现在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事实,但一些人仍然认为中国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西方认为,西方世界基本上有着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相似的政治制度,而中国崛起的价值取向和西方的并不一样,政治制度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恐惧感顿时油然而生。

德国一位主管亚洲外交政策的官员就曾对笔者直接表达过这种担忧,他表示自己非常担心中国的价值理论会取代西方的制度。这种看法在西方世界相当普遍。

西方感觉到“威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西方模式的失灵。西方文化往往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扩张感,他们很珍惜自己的那套价值,并想当然地觉得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应该接受这套价值体系,于是极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这是西方的一个传统,就如同以前一些教徒走遍世界传播宗教一样,现在,一些政客或政治势力已经成了政治领域的传教士。

自二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民主制度模式。但几十年来,效果并不好,失败远多于成功。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早期被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影响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跟不上,在照搬西方模式多年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当西方人将他们定义为“失败国家”的时候,却可能忽略了其实他们的失败就是西方民主的失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反思西方的制度到底是否适合自己。此时,中国的经验取得了成功,很多发展中国家转向重视中国经验,而这也正是令西方深感担忧的。

“中国模式”并非与西方完全矛盾

对于这样一种发展中的“中国模式”,虽然西方一直认为是威胁,但它和西方人想像的其实很不一样。西方向外界推行其模式,但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输出自己发展模式的主观想法和行为。

中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和西方并不是完全矛盾的。相反,我个人看来,其实是与西方的制度有相当的互补性。即使是那些对中国经验感兴趣的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也并不认为“中国模式”就是西方天然的反面。在二战以后和冷战终结之间,世界上一直只存在两个发展模式,一个是西方的那套模式,主要在西方阵营内部;另一个就是跟西方对着干的模式,比如苏联的模式,以西方的对立面而存在,而且和西方几乎完全没有交叉点。而“中国模式”与上述两种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吸收世界先进发展经验基础上的一个整合。

回顾一下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外界的对话中发展形成的。中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既向西方大国学,也向新加坡等小国学,中国的模式里整合了很多经验,其中也包括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失败的经验。一方面不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对国际体系做了一个整合,这是“中国模式”的最大特色。具体来说,“中国模式”就是先发展经济,以及与此相配套的社会文化等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讲求分配和发展民主政治,这种分阶段发展的方式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

有人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

当今的西方政治势力担忧甚至打压与他们不同的价值体系,其实还有着政治考量。很多人,依然停留于意识形态至上的冷战思维,因此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

具体来说,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那套模式是天然对立的,所以诸如“西方讲自由,中国不讲自由”,“西方讲人权,中国不讲人权”,“西方做生意讲很多条件,中国不讲条件”等说法就纷纷出笼。无论是一些NGO(非政府组织),还是其他的政治组织,都在故意将“中国模式”简单化。他们中有些人确实对中国不友好,甚至非常反华。但也有人可能受到误导,也想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但由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他们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整体大环境的引导。

也应当看到,有的西方国家的政治人物和学者比较理性,他们开始思考“中国模式”是不是有值得西方借鉴的地方。比如英国,其在制定非洲政策时就参考了中国的经验。很多重视发展的国家组织也非常强调中国做法的合理性。

中国需要总结自己的经验

民主政治并非西方的专利。从经验上看,它其实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等价值具有普世性。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一直在逐步改革,只是没有西方期待的那么快。但西方国家实际上也是从先经济后民主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它们的谬误在于,以现在的价值来判断和衡量其他非西方的制度,这是不公平的。他们自己经过数百年积累走完的路,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几年走完,这也正是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负担特别重的地方所在。从比较的角度来论,中国的发展和转型速度已经很快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应该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尤其需要回顾一下我们从哪里来,并要到哪里去。就目前来看,“中国模式”还在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是发展中的模式。对中国自己来说,总结经验非常重要,以后该怎么做,能够怎么做,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个说法,做到心里有数。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西方明白“中国模式”对他们并非只有竞争。(郑永年/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空心病”,还有治吗?5. 社会内卷下,成功模式越来越单一,机会窗口越来越小 小环境对这些年轻人不利。大环境也很残忍。高分、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是这个时代的成功和幸福的单一价值体系。此中的人们自动地工具性衡量自己。 在内卷压力下,标准不断提高,但是成功的机会窗口却是越来越小。我曾问一个20岁的年轻人,你觉得自己要怎么样的https://www.jianshu.com/p/1d6515466d12
2.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ea0edffc1f/cbab0cf03b.shtml
3.红色经典赓续百年初心墨香勤业滋养法治人才(四)——研究生学术第本次活动选取的书籍包括:《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法概念与法效力》、《红岩》、《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角度考察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和《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一、《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主要内容 https://law.suda.edu.cn/4a/0d/c13071a543245/page.htm
4.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其三,缺少逻辑的依据。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和亚非拉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东方的中国,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蓬勃生命力。因此,把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精神,错误地归结为“共产+专制”的模式,同样缺少逻辑的依据。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8-01-31/48566.html
5.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发展过程?●“并联式”发展肇始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动力,是赶超型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并联式”发展把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动能,生动诠释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的现代化模式 13问 中国式现代化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现代化,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其必然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298/13302/2023/6/12/0bde1aa1263041d2a5d96373296770ef.shtml
6.专访福山:从“历史终结”到身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仍悬而未决界面他曾表示,人们并没有理解他对“历史”与“终结”的术语使用。那么到底是否出现了可以与西方自由民主制抗衡的替代模式?他的回答很清晰,如果有的话,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中国模式。 界面新闻:关于你的“历史终结论”——对此想必你已经回答过无数次了——你在后期的著作及访谈中曾经提到,“历史”和“终结”这两个词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967672.html
7.吴晓波精讲50本商业经典WuXiaobo's50businessclassics(影响l 简介“读书改变命运的事情,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过的。”因为一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年轻的吴晓波被接纳成为了记者,开启了自己的写作人生。他大量阅读商业经典书籍,这成为他创作的养分,帮助他写出了《大败局》、“激荡”系列,也帮助他在商业经营的路上取得成就。这一次,他首次公开自己的私房书单,从上千本喜爱的书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289678/
8.02综述——共同富裕:中国的新征程(含:政策评价分析报告——浙江建设共同可以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意味着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主要标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始转向以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为战略重点的“橄榄型”社会建设。 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lhtk/2022_03/202112/t20211231_469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