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编者按:上个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励志学成报国,经年沉淀,成长为各个领域内卓越的青年学者,并最终回到燕园继续探索学术、教书育人。

“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再度选择北大的优秀归国青年学者。他们的鲜活故事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脉络传承,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北大人那份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新大楼坐落于北大东门外,沈国锋的办公室便在这栋大楼内。约定拜访的那一日,身着黑色休闲装的沈国锋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冬日的晨雾而来。“我办公室在四楼。”他把车停好,熟练地领着我们一口气爬上了四楼。开门而见的是墙上一串字母气球连缀的“HappyBirthday”,还有摆放在小桌上的一束鲜花。沈国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学生们弄的。”

笔者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沈国锋的生日,学生们早就向他透露会“有所行动”,但他其实和笔者一样,直至推门那一刹才知悉这个惊喜。于是,与沈国锋的交谈就在这温馨的画幕中开始。

学生们与沈国锋的合影

迎向新世纪的环境科学

沈国锋在2003年考入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从此与环境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回顾作出抉择的时刻,沈国锋似乎并没有经过太多纠结。请教了一些在他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亲戚朋友后,他感到:环境科学这个方向不错,未来几年是国家一个重点发展的方向。于是有些懵懂的沈国锋选定了这个专业。很多年后,沈国锋回过头想:长辈对时代的判断其实是对的。

新世纪的曙光中,经济快速发展的远景清晰可见,而优质环境也日益成为人们心中强烈的愿景,环境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迅速提上国家日程。中国各大高校相继设立环境科学专业,部分院校原有资源与环境能源、化学、生物等学科,此时也纷纷将环境科学作为独立学科衍生出来。时代在悄然布局,而少年的沈国锋就这样一知半觉地向涌动的潮流靠近了。

由于本科成绩突出,2007年,沈国锋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他还记得自己来北京参加保送生面试时,从成府路东门走到未名湖,那种不同的文化氛围让他感触颇深:“当时我开玩笑,从东门到西门的距离就是理科到文科的差别。但是当你在校园里走一走,未名湖边、静园草坪、三角地等地方,你所感受到的沉淀确实是不一样的。”他称这是在图书馆、大讲堂、科研大家、教学名师等这些看得见的“资源”之外的,看不见的文化氛围。

怀着崇敬的心情,沈国锋进入了这所科学精神与诗意氛围并存的京师学府。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氛围,共同构建起了一位青年学子的自由探索空间。

燕园里与大师同行

沈国锋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主要研究室内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及影响因素。他的博士论文工作,一共形成了20篇科研论文(其中部分在毕业后的1—2年撰写或刊出)发表,这其中包括博士在读期间10篇发表于领域内一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3篇发表于优秀国内期刊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含封面论文1篇)的论文。2011年,他获得教育部的“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2年,他的毕业论文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施普林格出版社遴选为杰出博士论文,在全球范围内英文出版——这在当时同辈年轻人中是着实优秀的。

如此学术成果对于一个新人而言并非一蹴而就。说起自己科研方面的成长,沈国锋首先提到了他的导师陶澍教授。

尽管导师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但研究能否做下去、能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投入和“悟道”也至关重要。幸运的是,沈国锋自己对区域环境过程的研究有兴趣和信心。在多环芳烃排放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也在探索中逐步明确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沈国锋在会议中

沈国锋的第一篇论文是在博士四年级发表在ES&T,这篇论文研究室内固体燃煤和秸秆产生的黑炭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实验数据早早就准备好了,但从实验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之间,经历了沈国锋和导师(包括陶老师和联培期间国外指导老师)长期的精心打磨。

现在,沈国锋也用同样的方式来训练他的学生。博士二年级的罗智瀚第一次拿到沈国锋为他修改的论文后有些咋舌:“简直认不出最初的样子!”但老师的那份严谨细心、手把手领路的温暖,对他触动很深。纵然科学的探索多有未知,但学术的薪火却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后学的前行之路。

沈国锋作学术报告

同门间融洽的氛围也是沈国锋读博期间的难忘记忆,当时他与另外两个同门经常去昌平校区做实验,有时一待就几个月,有了同门的互相帮助,实验的效率大为提升。而当阅读文献遇到障碍时,同门便会一起讨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为沈国锋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科学学者的人间情怀

就个人生活方式而言,沈国锋认为自己回国选择是自然而然的。在国外的生活让他收获了科研和生活上的别样体验,也收获了一种质疑:“别人跟你说国外的好,你不去感受也不知道,但在国外生活过,我觉得我还是不习惯长期待在国外。”在考虑回国工作时,沈国锋很快想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大。这里浓郁的学习和科研氛围曾濡染着他的成长历程,以及各种支撑科研的教辅行政力量也会让他感到安心,事实上沈国锋一直强调,对科研的管理和各项支撑也是科研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

近期,沈国锋的研究重心放在农村居民的室内污染和健康危害问题。大多数人对农村的印象或许是山清水秀的风光,但沈国锋却认为:要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去一些经济还不发达,有点偏远的“穷乡僻壤”农村家庭去看看。

我国的城市化比例在不断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环境是差异巨大的。我国农村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以煤、柴为主要燃料,室内烟熏火燎,存在极大的健康危害。出身农村的沈国锋明白,农民群体对污染问题的意识相对滞后,等到他们自己有所察觉时往往已经晚了,而研究者的关怀不应忽视这部分群体,要切实为其发声。

沈国锋与学生在调试仪器

农村调研的条件当然比实验室艰苦得多,但沈国锋却说“比我读书的时候好多了”。学生罗智瀚说道:“由于外场实验需要测定烟囱口的排放,南方农村的烟囱一般都矗立在房顶瓦片上,往往需要踩着屋脊或者搭梯子才能够得着,这时候沈老师总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头,先试试能否踩实,然后再让我们上,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沈国锋上屋顶测定烟囱口的排放

沈国锋一再强调,环境科学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正是因为环境污染有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气候变化这些负面影响,环境学者才需要研究并解决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好的环境科学研究通常都是和社会形势紧密结合的,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会是空谈。

成为一名北大老师

城环2018级本科生门泰亚第一次接触沈国锋是在一门叫“能源与环境”的课上,尽管这门课的名字看上去有些枯燥,但授课老师却让他感到“有趣,随和,接地气,科研水平很高”,后来这位老师便成了他“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教师。

重返北大并走上讲台,沈国锋心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做学生的时候,只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就行,但当了老师,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为此,沈国锋不仅用心经营课堂,也很重视对学生日常科研的指导。

对沈国锋来说,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式应该是不同的。“本科生科研侧重让学生接触、了解科研工作。如果有兴趣继续从事科研当然好,但如果借此机会发现自己不喜欢做科研,也不是坏事。”沈国锋说:“不是说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做科研的或去做老师就是成功,老师是要培养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这种严谨细致与通达宽和兼具的风格,也让学生们由衷地对这位老师感到亲近。

在沈国锋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门亚泰说自己“至少现在不会压着ddl干活了”。

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沈国锋让学生们难忘的还有一些日常细节。2020年春节前夕,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门泰亚与另外一名同学没有回家。临近过年时,很多同学和学长学姐基本都回家了,学校里也没几个认识的人。沈国锋得知后,在回家前特地来给他们送了两箱年货。门泰亚当时感到很惊喜:在学校里还有人记得自己!那时门泰亚还只是一个初窥学术门径的本科生,但是要跟随这位老师做研究的愿望,已经在他心里悄悄萌生。

在采访中,沈国锋提到人生不免会有烦恼,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一直维持坚强的状态是困难的,但是要尽快调节,适应木已成舟的事情。不过,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他与学生有深刻的共情:“我们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要给他们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让他们跟我们一样,那不就是少年老成了吗?”

大鱼前导,小鱼从游,在沈国锋身上,依稀可以看到燕园里几代学者的成长与成熟。青春光阴的交叠编织,沈国锋和学生们的故事,也将在校园里不断谱写和晕染。

个人简介:

沈国锋,2007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获北京大学环境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曾先后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美国环保署风险管理和研究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18年入职北京大学任新体制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是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和风险,重点研究居民生活能源与排放特征,区域室内空气污染和暴露风险,清洁干预技术和效果评估等。

THE END
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九江市柴桑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污染重点环境问题 柴桑区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柴桑区细颗粒物污染集中出现在1月、11月、12月,臭氧污染集中出现在4-9月,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成为制约柴桑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不达标问题,柴桑区3个考核点均位于下游,受上游来水、沿岸周边农业和养殖等污染整治不到位等影响,赤湖水http://www.chaisang.gov.cn/zwgk/zdlyxxgk/hjbh/wrfz_170613/202212/t20221213_5880383.html
2.近代工业社会现代信息社会中城市环境的特征及其主要环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城市的污染和拥挤以及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近代工业社会的城市环境特征主要是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现代信息社会的城市环境特征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主要环境问题包括https://wen.baidu.com/question/691149161150574652.html
3.中考语文17个必考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https://www.youkee.com/ziliao/6768.html
4.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2000字(精选15篇)根据国家统计局所规定的调查指标评分办法,调查数据表明,我旗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满意率为84.0%,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公众对阿左旗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方面的满意率略高于垃圾污染和环保宣传教育方面。各个单项问题比较,“对本旗空气质量是否满意”、“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是否重视”得分较高,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2337092.html
5.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 https://www.jwdili.com/geography/detail/220421115yc4m.html
6.初中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489520_891189273.html
7.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精选10篇)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http://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109608.html
8.教育教学反思15篇通过作出解答这些问题的决策过程,地理教师将适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区的环境特征来安排教学活动。地理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以具备处理问题防止误解的“谋略”:获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动中)管理的技能,对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评估判断;学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课程发展与评价相关的合作计划的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fansi/34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