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机制模式选择与推进路径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导战略和主要任务,而数字经济的不断创新演化发展成为驱动企业要素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具备全新的内在驱动机制,包括数据要素形成全新的生产要素、以数字创新形成全新的生产动能、以新的交易机制实现交易成本节约效应以及以全新的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取方式形成知识创新机制。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研发赋能模式(开放式创新与用户创新)、制造赋能模式(智能制造)、组织管理赋能模式(组织交互数字化重构)、价值链赋能模式(全球价值链升级)等多重模式。但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依然在数据要素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数字人才体系以及数字治理政策体系等层面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深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逐步构建面向“要素—制度—人才—政策—治理”的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要素;数字化转型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选择研究”(20&ZD0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推动新兴产业创新的制度逻辑与系统构建研究”(22&ZD099);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一、引言

不难看出,既有的研究对数字经济驱动微观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缺乏研究,难以为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微观企业的战略转型、要素转型与产品市场转型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引。基于此,本文立足数字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基础,构建了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而阐明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更进一步地,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具备多重模式选择,本文着重基于价值链的视角,提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模式,为企业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构建适宜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困境,本文从生产要素、人才基础、企业战略、政策供给以及技术治理层面多重发力,最终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二)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数字经济能够在重塑企业战略使命、重塑企业生产动能以及推动企业创造更高水平综合价值等方面实现精准赋能与使能,立足企业“创新链—价值链”的双链赋能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模式耦合(如图1所示)。

图1本文的逻辑框架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能够与传统要素形成协同互补效应,主要体现为企业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等数字化功能与手段更好地优化劳动力配置以及土地资本配置效应,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数据分析以及建模智能决策,合理搭配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各类传统生产要素的配比关系,实现企业生产函数的整体性优化与升级。最后,数字经济形成新的生产动能还体现在全新的数字创新,数字创新包括面向数字情境下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类型,其中数字技术创新主要是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智能算法的底层数字技术创新,并提升支撑数字技术运行的算力、储存技术的迭代升级,形成面向数字创新的新型技术创新系统重塑企业创新动能(Ciriello等,2018);数字服务创新主要体现为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企业产品设计与服务销售过程创新,包括企业用户主导的设计研发、互联网销售、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多种类型;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实现企业价值主张数字化迭代、价值网络数字化重构、价值分配数字化激励以及价值创造数字化共创等多种模式共存(Henfridsson等,2018),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方面升级。

3.交易成本视角:交易成本节约机制。从“成本—收益”的视角来看,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成本最小化实现价值收益最大化的系列过程,而数字经济范式下数据技术能够显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具体来看,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影响企业边界扩张的决定性因素,交易成本包括履约成本、谈判成本以及监督成本等多种类型,其成本的形成主要是资产专用性以及机会主义倾向下的不确定性,衍生出企业在生产与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与制度成本,也包括面向组织间的交易成本以及面向组织内管理层的协调成本等。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传统的分工模式与企业边界被彻底打破,主要原因在于支撑数字经济的数字技术突破了地理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局限,企业的研发生产活动不再聚焦传统线性产业链的组织结构,企业的分工形态能够突破时空的约束,形成面向虚拟时空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企业能够实现产业链的横向扩展与纵向衍生,并推动企业参与产业整个环节的协同能力提升,呈现出从单一线性产业链走向复杂虚拟空间与数字网络转变,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基于地理距离、制度距离等衍生的交易成本束缚,形成全面的面向“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的交易成本节约机制。

4.知识创新视角:知识获取与共享机制。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的视角来看,知识是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字经济为企业开展面向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知识吸收、知识整合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与机制(Rothberg和Erickson,2017)。在数字经济下,由于数字经济的开放性、无边界性以及虚拟互动性等多重特征,企业知识搜索、知识学习以及知识整合与创新具备了全新的环境即数字开放式环境。在数字开放式环境下,企业能够突破单一企业内或者企业间知识获取、学习、整合与创新的局限,逐步走向面向涵盖整个产业链、创新链以及数字平台的多重知识场域,形成跨时空、跨场域以及跨单元的知识搜索、知识学习与知识整合与创新动态数字网络,进而重塑企业的知识学习渠道、知识获取方式以及知识整合平台,并构建数字化的开放式知识交互机制,形成面向特定需求的知识共创机制,比如面向个性化需求下的用户主导的知识创新,即用户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者研发平台之中,形成创意交互以及知识交互,最终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螺旋式上升。

三、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现模式

(一)研发赋能模式(开放式创新与用户创新)

(二)制造赋能模式(智能制造模式)

(三)组织管理赋能模式(组织交互数字化重构)

(四)价值链赋能模式(全球价值链升级)

四、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将数据要素纳入生产要素尚存诸多堵点

(二)企业认知:数字化转型认知不一,企业数字化进程分化明显

(三)人才基础:数字人才亟需分类管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尚存缺口

(四)政策环境:数字责任缺失与异化明显,数字技术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五、推进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要素层面:加快形成面向数据要素流通的数据要素市场

(二)人才层面:推动数字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

数字人才是支撑微观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以及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智力资本,也是深化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当前面向数字人才供给体系严重缺失,未来需要加快面向数字经济中的数字研究型人才与产业应用型人才供给开展分类培养模式,明确数字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专业范围以及主要应用场景等,拓宽数字人才的宽口径培养渠道,包括面向数据科学、管理科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学科大类专业开展分类改革的数字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和行业应用型大学开展数字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动双一流大学逐步基于自身学科特点与特色聚焦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攻关,尤其是在智能算法、算力基础设施、芯片等方面持续发力,稳步推动研究型数字人才供给规模不断扩大,支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三)企业战略层面:有序推动数字技术涉入企业价值链与创新链

(四)政策供给层面:构筑选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数字产业政策体系

数字经济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依然面临较大的资金、人才以及技术困境,需要通过有为政府的力量综合引导与保障企业更好地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存在着“不敢转型”“转型无能”“转型失败”“转型方向模糊”等多种困境,而实际上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十分突出,对于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开展分类化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体系,其中包括选择性产业政策与功能性产业政策,前者是聚焦大型企业开展定向的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激励以及税收优惠等,即支持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大型工业互联网企业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通创新以及数字赋能体系建设,激励大型互联网企业稳步赋能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本;后者主要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环境以及产业基础环境开展系统优化,包括提高数字产业技术人才的公共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基金体系以及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等,提高整个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的供给面的创新环境与市场环境,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基础。

(五)治理层面:构筑责任型数字技术治理体系

六、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交替融合演进,数字经济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新的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全新的生产要素、全新的生产动能、全新的交易形态与交易方式以及全新的实现模式。更进一步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模式在于立足企业“价值链—创新链”融合的视角,衍生出基于开放式创新与用户创新为基础的研发赋能模式、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生产制造赋能模式、以组织管理交互为基础的组织管理赋能模式以及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等多重实现模式。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数字经济范式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未来,深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在要素层面、人才供给层面、企业技术创新层面以及产业政策与治理层面多重发力,逐步构建面向“要素-制度-人才-政策-治理”的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驱动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需要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论范式与实证研究。第一,从数字经济范式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范式研究来看,在理论层面亟需一套面向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画像”,进而清晰回答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意组织形态(数字企业与非数字企业)、合意组织使命(经济使命主导与综合使命均衡)、合意能力基础(数字能力与非数字能力)、合意价值创造范式(数字价值创造与非数字价值创造)以及合意的社会影响(企业数字责任与数字治理)等,基于“组织形态—组织使命—组织能力—组织价值创造—组织社会影响”的全新理论框架,进而澄清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为明晰数字经济范式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范式。

第三,既有研究对数字经济范式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集中于具有正外部性意义上的影响效应探究,忽视了数字经济本身可能存在的诸多负外部性以及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可能负面影响,包括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数字技术失责与异化衍生的数据安全、数字伦理冲突、数字责任异化等系列负面问题,未来有必要对数字经济范式下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核心负外部性分类阐释,并加快对数字企业与处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数字治理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包括面向企业层面的数字技术治理、数字社会责任治理以及数字价值创造治理等多重治理范式,为推进数字经济范式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冬梅,王俐珍,陈安霓.数字化与战略管理理论--回顾、挑战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5).

[2]陈劲,阳镇,朱子钦.“十四五”时期“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识别框架、战略转向与突破路径[J].改革,2020,(12).

[3]陈小辉,张红伟.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J].经济管理,2021,(5).

[4]丁晓东.论算法的法律规制[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

[5]郭家堂,骆品亮.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管理世界,2016,(10).

[6]何玉长,王伟.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理论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21,(4).

[7]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9,(8).

[8]黄速建,肖红军,王欣.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

[9]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

[10]赖晓烜,陈衍泰,范彦成.制造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J].科学学研究,2023,(1).

[11]李健,张金林,董小凡.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22,(8).

[12]刘艳霞.数字经济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经验证据[J].改革,2022,(9).

[13]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J].管理世界,2020,(7).

[14]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6).

[15]宋宪萍,曹宇驰.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及其放大:表征透视、机理建构与防控调适[J].经济学家,2022,(5).

[16]夏杰长,刘诚.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径与政策设计[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9).

[17]肖红军,李平.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J].管理世界,2019,(4).

[18]肖红军,阳镇.多重制度逻辑下共益企业的成长:制度融合与响应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19,(3).

[19]肖红军,阳镇.平台企业社会责任:逻辑起点与实践范式[J].经济管理,2020a,(4).

[20]肖红军,阳镇.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理论分野与研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b,(1).

[21]肖红军,阳镇,商慧辰.平台监管的多重困境与范式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

[22]肖红军.面向“十四五”的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20,(5).

[23]肖静华,吴小龙,谢康,等.信息技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美的智能制造跨越式战略变革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

[24]熊巧琴,汤珂.数据要素的界权、交易和定价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1,(2).

[25]徐翔,厉克奥博,田晓轩.数据生产要素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1,(4).

[26]阳镇.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治理与评价[J].经济学家,2018,(5).

[27]阳镇.关键核心技术:多层次理解及其突破[J].创新科技,2023,(1).

[28]阳镇,陈劲.数智化时代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治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0,(6).

[29]阳镇,陈劲.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a,(10).

[30]阳镇,陈劲.数智化时代下的算法治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重新审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b,(2).

[31]阳镇,陈劲,李纪珍.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全球价值链:趋势、风险与应对[J].经济学家,2022,(2).

[32]姚小涛,亓晖,刘琳琳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再认识与再出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33]于立,王建林.生产要素理论新论--兼论数据要素的共性和特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

[34]张艳萍,凌丹,刘慧岭.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J].科学学研究,2022,40(1).

[35]赵剑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3).

[36]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

[37]AcquistiA,TaylorC,WagmanL.Theeconomicsofprivacy[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16,54(2):442-492.

[38]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

[39]BoudreauKJ.LetathousandflowersbloomAnearlylookatlargenumbersofsoftwareappdevelopersandpatternsofinnov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2012,23(5):1409-1427.

[40]BukhtR,HeeksR.Defining,conceptualisingand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R].DevelopmentInformaticsWorkingPapers68,2017.

[41]ChesbroughHW.OpenInnovation:TheNewImperativeforCreatingandProfitingfromTechnology[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

[42]CirielloRF,RichterA,SchwabeG.Digitalinnovation[J].Business&InformationSystemsEngineering,2018,60(6):563-569.

[43]EricksonGS,RothbergHN.Bigdatasystems:Knowledgetransferorintelligenceinsights[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17,21(1):92-112.

[44]GassmannO,EnkelE,ChesbroughH.Thefutureofopeninnovation[J].R&DManagement,2010,40(3):213-221.

[45]HenfridssonO,NandhakumarJ,ScarbroughH,etal.Recombinationintheopen-endedvaluelandscapeofdigitalinnovation[J].InformationandOrganization,2018,28(2):89-100.

[46]JonesCI,TonettiC.Nonrivalryandtheeconomicsofdata[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20,110(9):2819-2858.

[47]TeeceDJ.Businessmodels,businessstrategyandinnovation[J].LongRangePlanning,2010,43(2-3):172-194.

阳镇,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阳镇.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机制、模式选择与推进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25(03):92-107.

THE END
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九江市柴桑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污染重点环境问题 柴桑区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柴桑区细颗粒物污染集中出现在1月、11月、12月,臭氧污染集中出现在4-9月,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成为制约柴桑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不达标问题,柴桑区3个考核点均位于下游,受上游来水、沿岸周边农业和养殖等污染整治不到位等影响,赤湖水http://www.chaisang.gov.cn/zwgk/zdlyxxgk/hjbh/wrfz_170613/202212/t20221213_5880383.html
2.近代工业社会现代信息社会中城市环境的特征及其主要环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城市的污染和拥挤以及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近代工业社会的城市环境特征主要是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现代信息社会的城市环境特征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主要环境问题包括https://wen.baidu.com/question/691149161150574652.html
3.中考语文17个必考知识点答题技巧整理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1.问题献策分类 A.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https://www.youkee.com/ziliao/6768.html
4.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2000字(精选15篇)根据国家统计局所规定的调查指标评分办法,调查数据表明,我旗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满意率为84.0%,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公众对阿左旗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方面的满意率略高于垃圾污染和环保宣传教育方面。各个单项问题比较,“对本旗空气质量是否满意”、“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是否重视”得分较高,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2337092.html
5.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 https://www.jwdili.com/geography/detail/220421115yc4m.html
6.初中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489520_891189273.html
7.农村生态环境调查报告(精选10篇)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http://m.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109608.html
8.教育教学反思15篇通过作出解答这些问题的决策过程,地理教师将适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技能以及居住地区的环境特征来安排教学活动。地理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以具备处理问题防止误解的“谋略”:获得(尤其是在野外考察活动中)管理的技能,对学生的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评估判断;学校工作中尤其是和课程发展与评价相关的合作计划的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fansi/34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