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第廿四讲:通过“置换”推动城市化实现生产消费就业内循环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当市场供过于求成为新常态,市场疲软导致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时,通过推动城市化,把一个庞大人口群组织到生产、消费、就业平衡的内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置换”经济模式可以推动城市化发展

1.中国拥有等待实现城市化的巨量候选市民资源

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亿,当然其中肯定有相当数量解决了城市户口的市民并未解决稳定就业问题。如果按发达国家城市化标准80%的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则14亿中国人口中就将有11.2亿人口,扣除9.1亿城镇常住人口,至少还有2.1亿人口可以成为候选市民或者称准市民。

2.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是在居住城市就近实现稳定就业

城市化需要完成大量农民从农村搬进城市成为市民或准市民,但农民市民化并不因为农民拥有了城市市民户口、还有人在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就变成了城市市民。农民市民化的本质是让准市民在城市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稳定就业岗位。

3.“置换”经济模式为候选市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创造了机会

“置换”经济模式是一种在政府权威支持下直接实现消费、生产、就业平衡的内循环经济模式。由于“置换”模式具有自我经济平衡能力,不依赖外部销售订单,不依赖招商引资,不存在劳动力供给难题,非常适合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启动模式。候选市民通过“置换”获得十几年置换期间的稳定就业岗位,建立起城市生存的基础条件,然后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正式融入城市,完成城市化的目标。

(二)“置换”实现生产、消费、就业自平衡推动城市化设想

这个设想的概要是: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用准市民自己提前提出的消费品需求计划,作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订单,准市民又作为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提供者,实现稳定就近就业,劳动者用就业的收入支付消费品计划的费用,逐步满足准市民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实现围绕准市民的消费、生产、就近就业的平衡内循环。

1.城市化“置换”模式的管理

城市化“置换”模式的实施过程是置换组织者和准市民、生产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协调、确认的过程,也是签订合同和实施合同的过程。整个过程的领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是当地政府。

2.查清城市化“置换”中稳定就业对象的底

目前很多地区无法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但“置换”模式用“置换”者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创造出了自身的就业机会。

虚拟就近就业的“置换”是政府还不知道当地有多少人可以参与“置换”活动、消费需求有多大量、置换产品会集中在哪些产品的情况下实施的试探性步骤。

(1)政府根据当地发展水平制定“置换”政策原则,包括“置换”者的平均收入水平、耐久消费品的价格水平等。

(3)根据摸清的底数,建立起虚拟的“置换”工厂。虚拟工厂多数会以已经存在的企业为基础。

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和收入水平,制定出人员的工资水平,反馈给虚拟置换人进行未来“置换”消费计划的制定;当地政府汇总出域内消费计划后,进行域内消费品的生产规划,以已有企业为基础建设起真实的实体企业,准市民即将“虚拟”置换人转换为“实在”置换人,从而实现真正的就近就业置换。

“置换”中的置换者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有规模才能组织起一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当然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来生产,比如按照“置换”模式平衡原理,地区间进行分工合作,电视机集中到A地区、电器集中到B地区……。原则是分工后每一个地区的消费、生产和就业仍然平衡。

摸清家底才能规划好“置换”工作。

3.确定“置换”量

4.消费计划的违约处理

置换者在实施“置换”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而不能完全履约。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准市民因意外无法再履行后续支付未来劳动的义务。为解决这类问题,政府应首先设立异常处理基金,进行最终损失的托底承担。当“置换”对象无法履行约定应支付的劳动时,先由准市民自行处理:其一,可以借用其他劳动者的未来劳动继续履约;其二,也可以扣除消耗后由政府收回房产及其他可用财产履约。当本人完全无力履约时,剩余部分再由政府设立的异常处理基金中列支。准市民其后又找到工作时,允许在扣除消耗及违约罚款后用现金或后续劳动赎回。

5.“置换”计划的调整

依据“置换”过程出现的收入、支出变化,允许准市民对未实现的“置换”内容进行调整。调整应受政府最小调整周期的限制。在满足限制条件后,“置换”者既可以根据收入的增加调高未实现部分的“置换”计划,也可以调低或撤销还未实现的“置换”计划,但已经进入生产阶段的产品不允许进行调整,而且当调整计划产生损失时,由责任者承担经济赔偿。

6.编制消费、生产和就业计划

(上述内容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五章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置换”模式,有文字删减和调整)。

(三)为“置换”者预留适量自由支配的劳动收入

1.“置换”者需要适量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消费收入

“置换”经济模式有自我实现经济平衡和循环的优势,但也有置换者消费严重受限制的缺点。组织“置换”经济模式实施的政府应将“置换”经济模式实现的消费总量应控制在40%~80%之内,将其余60%~20%安排非“置换”劳动,以使劳动者获得生活所需要的机动消费资金。非“置换”劳动占比越高,地方政府需要同时安排劳动者商业化就业的任务就越重。

2.实现“置换”模式和非“置换”模式结合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置换”模式的核心是准市民的稳定就业。假定,通过“置换”,当地形成了一个新增加的经济圈,一定会创造出一整链的交通、餐饮、旅游……就业增加岗位及其量化的货币增加量A。如果该地区“置换”经济等效的货币增加量是B,那么,A/(A+B)%就是置换者可以获取非“置换”收入的最大值比例。

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第五章,部分文字有删减和调整。

THE END
1.黄太吉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用信用经济的模式快速融资3.6亿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 —赫畅 今天其实我们对于互联网思维,这个东西基本上大家,有人说玩坏了,有人说说烂了。大家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分析,但是我自己过去也写的很都一些文章去分享,我们自己的看法。但是坦白讲,到今天为止起码在我今天讲,这个东西之前。我觉得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或者https://www.jianshu.com/p/f91fe05f74c8
2.!!!养猪草养猪新方式如何进行健康养殖,生产出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成了养殖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养猪界人士曾作过不少探索,也出现过多种养殖模式。恩平赛迪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经过几年实践,摸索出一套绿色生态养猪模式,技术完善、设计合理、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有一定借鉴意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07/16/225123_335236284.shtml
3.[创新驱动发展]分享经济:助推经济发展的新的老模式“分享经济”(The Sharing Economy)概念最早出现在2004年出版的《The Sharing Economy》一书中,其含义为多方参与的合作经济①。劳伦斯·莱斯格在2008年用“Sharing Economy”倡导文化共享理念,将分享经济定义为“不涉及金钱的交换与互惠的经济模式”(Lessig, 2008)。2013年3月9日的《经济学人》以“The Sharing Economhttps://www.sjzkz.com/decision/587
4.方绍伟:中国政治模式能走多远?方绍伟,旅美独立学者,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曾任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热:世界的下一个超级大国》、《党中央究竟在想什么》、《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制度经济学新视野》等多部著作。最近他推出新书《中国不一样》,对中国政治模式进行了分析。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373.html
5.95%获客,小程序怎么就成了共享经济的风口?极客公园Q:依托小程序的共享经济未来还可能演化成什么模式? A:目前共享行业大多解决的是用户即时性需求,用户用完即走,限制了流量变现的能力。小程序从上线至今陆续开放了各种能力,其中多入口的形态让用户无论在群、公众号还是小程序列表都能访问小程序,商户可以根据用户不同访问场景,提供不同服务,这就给未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提https://www.geekpark.net/news/225225
6.一出口就便宜十几倍,外贱内贵的中国制造是如何产生的不管是十年前老华侨的感叹,还是现在我们的亲身经历,都证明了中国制造“外贱内贵”的事实现象,著名学者时寒冰也曾经就这个现象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他给出了5点原因,比起我们的主观感受,或许更加客观理性,下面引用时先生的这段文字,供大家参考: 1、经济模式只顾生产不顾消费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23414
7.法国物流转型:从卡车到铁路运输的艰辛之路界面新闻·JMedia05 计划未明确土地使用、经济模式、物流趋势该进行怎样的配套改变 将铁运份额翻倍是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必须放在经济发展、物流发展的大局中考虑。铁运翻倍措施应与土地使用规划政策对接。但是法国现在仍在新建高速公路,物流仓库仍造在城镇郊区,没有与铁路相连。这样只会维持甚至加强对公路运输的依赖。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9723858.html
8.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十多年来,中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7%。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https://www.ccps.gov.cn/xxwx/202405/t20240519_162746.shtml
9.生物质行业收储运模式的利弊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五)新模式的重点在于,在电厂与经济人之间,创建一个大家认可的,价值衡量标准形成大家认同,利益共享机制,电厂与经纪人按需共同投入到项目中去,按参与比例与分工不同拿自己的合理利润,把周边经纪人团结在电厂周围,形成稳定长效机制。 (六)新模式的总体思想 http://wx.h2o-china.com/news/view?id=276368
10.德国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路在何方?到底什么是“德国模式”? 近期,国内有很多财经声音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路不走“美国模式”,而是走“德国模式”。 目前有关模式的讨论,主要有几个要点: 中国学习美国好榜样,走金融、服务业和消费驱动的路走不下去了,因为tops前期喊话,要把中国变成全球供应链基地;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40233
11.昆仑策“乡村振兴课题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真正乡村振兴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年轻人)基本都没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今天发展集体经济也不可能复制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在此不再陈述计划经济下的集体经济),是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模式。到底有什么共同点?新在什么地方呢? https://www.htu.edu.cn/sannong/_t399/2021/1215/c5477a231648/page.htm
12.低碳生活论文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低碳理念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低碳经济作为现今备受关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本文将从生活出发,浅谈生活中具体如何融入低碳理念以及人们实现低碳生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生活模式 https://www.yjbys.com/file/ditanshenghuolunwen.html
13.经济模式是什么意思如果经常开自动挡汽车的车主,一定对经济模式这个词并不陌生,那么经济模式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经常提到的eco,其实就是汽车经济驾驶模式的简称,是环保、节能和动力的英文词组合而来的,当仪表盘eco指示灯亮起时,说明经济模式已经开启了,也就是开启了省油的模式。 https://www.yoojia.com/ask/3-11807222456587385924.html